高盛说要开源,所以银行就该共享数据?
-
华尔街日报报道了关于高盛集团计划开源部分交易软件的新闻:
“高盛计划在GitHub上公开部分代码,这些代码此前被行内交易员和工程师用于证券定价、分析和管理风险。此外,高盛还将出资10万美元鼓励工程师在源代码基础上开发新应用。
这是高盛最新的一项举措,放弃了传统的商业保密做法,主动共享了一度保密的内部技术。高盛希望通过让外部工程师使用和完善其代码,提高计算机驱动型量化交易员的忠诚。
笔者认为:高盛此举并不是在“放弃商业机密”,也绝对无关乎量化交易员的忠诚。
高盛的开源意图
高盛此番动作意图有三:
人才资源。据知名市场研究机构 CB Insights的数据,截至2017年9月14日,高盛对外招聘的2000个以上职位中,46%是技术岗位。而技术岗位中占比最大的是其交易平台岗位,其次是运营工程师和股票相关技术岗位。如今过去了18个月,这些职位空缺都被填满了吗?很可能没有。
革新速度。高盛不仅在人才招聘上过于迟缓,也急需为市场提供创新服务。对外部工程师开源,能变相为客户提供更多服务选择,至少比内部招聘开发人员有效的多。
服务交付型新经济。这是高盛开源的关键原因:通过提供新服务增加创收。高盛交易平台的某负责人在华尔街日报报道中称:“这是真正有价值的,我们希望能将它变现。”
高盛的开源或成美国开放银行的范例
高盛开源交易软件可能会成为零售银行施行开放式银行业务的范例——银行让开发人员或金融科技创业公司有能力在他们的数字银行平台上创新功能、能力和服务。
在美国,围绕着“我们需要让消费者能随时随地取用自己的数据”的开放银行言论也不绝于耳。资讯公司EY曾将开放式银行定义为:“通过消费能力激活的网上银行及金融服务能为第三方提供消费者个人银行账户及启动支付的相关信息。”
显然,美国在这个方面早已落于人后。据《美国银行家》关于美国远远落后开放银行趋势的报道:
“政策制定者、金融科技公司和金融服务商终于就推动开放银行业务展开对话。这是好的开端,毕竟美国还有很长的距离才能赶上。美国目前仍没有相关法律要求金融机构在消费者授意后必须向第三方供应商提供个人金融数据。”
然而,支撑《美国银行家》报道中这一观点的数据却来自毫无意义的消费者调查:
“消费者表达了他们对开放银行的需求。87%的个人愿意选择金融科技公司的app,而不愿购买传统金融服务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这个数据怎么能说明对“开放银行”的需求?如果消费者比起传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喜欢金融科技公司的app,那为何还要传统金融机构分享数据?
再者,如果今天在使用移动端办理银行业务的消费者都没有达到87%的话,那所谓的大多数消费者更喜欢金融科技公司app的说法就很难站得住脚了。
开放银行的数据如何共享?
许多关于开放银行的讨论都忽视了实现数据共享需要建立公认的定义和标准。那么怎么建立呢?
以下有三种可行的方案:
1、政府规定。开放银行(数据共享)的监管问题重重。尽管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成百上千名律师要求银行提供合法合规的证明对大部分银行来说是个噩梦。强迫银行共享数据并不能解决如何共享数据的问题。
2、列表行业联盟。如果政府监管不可行,那么不如让金融机构同业们集思广益。去年年末,摩根大通集团、美国银行和富国银行联合众多数据聚合商和金融科技公司,成立了”金融数据交易所”,致力于 “要在保障消费者控制权,安全性和选择权的条件下,创建在金融生态圈可互通的行业标准”。
如果笔者没有记错,此前这三大银行曾联合推出一项被称为ClearXchange的P2P支付系统,该项目艰难维持了几年,直到网络支付公司Early Warning加入并提供支付管理和市场营销的支持,才得以创建了Zelle(跨行汇款应用)。
当然,我们可以再等个7年,等这个联盟做出点什么东西。降临吧,我的主(Come by here, my lord)。
不说笑了。这个方案还面临另一难题,美国还有成百上千个社区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它们也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和网络。他们难道不用为金融数据交换付出努力吗?
3、列表平台。商业模式下的平台能吸引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让双方进行互动并发生交易(同时包括处理后台数据的需求)。这也是高盛正在开展的业务——加强外部开发人员和高盛客户之间的资源整合。某些情况下,这些开发人员可以直接通过高盛得到报酬(工程师奖金)。而其他参与者如何获利并没有在报道中提及。
大平台将是推动开放银行的关键
时至今日,开放银行对于美国还只是黄粱一梦。
许多人喜欢把数据比作新石油。拥有石油资源的人会轻易地自由地共享给需要的人吗?当然不会。所以为什么数据就应该被共享呢?当然不应该。
方便的数据转移并不是消费者的最终诉求。他们只想要更便捷地获得更多样的金融服务(想象: 他们要的不是钉子,而是需要在墙上打个洞)。
银行也乐意提供更多种类的服务。这也是为什么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之间的战略合作屡见不鲜。
问题在于,合作无法扩大规模。想要扩大规模就需要一个平台(如亚马逊和高盛)来融合众多服务商。
亚马逊当然有能力进军零售银行领域来推动“开放银行”,但银行和信用合作社也同样有机会做到。尽管构建这样一个技术平台对大多数银行和信用合作社来说都比较困难,但好消息是,Constellation Digital Partners、Sherpa Technologies和Sandbox Banking,这些平台服务商的兴起,正在为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助力。
消费者们可能也支持这种做法。
最近由Q2和Cornerstone Advisors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对于银行或信用合作社将金融科技运用到现有账户而提供的功能,千禧一代和60, 70, 80后中分别有四分之三和70%的人愿意使用。
2,438名美国消费者的调查结果 2018年第3季度
Source:Q2 / CORNERSTONE ADVISORS资料来源:https://www.forbes.com/sites/ronshevlin/2019/04/15/open-banking-wont-work-in-us/#647717f1e527
本文编译自福布斯官网报道:Why Open Banking Won't Work In The US,原文作者Ron Shevlin.